张捷财经观察 | 关税战美国对日本和印度为何不同

AG体育官方网站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AG体育官方网站 > 新闻动态 > 张捷财经观察 | 关税战美国对日本和印度为何不同
张捷财经观察 | 关税战美国对日本和印度为何不同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8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63

近期,美国在关税谈判中对日本与印度的差异化策略成为国际焦点。据消息人士透露,印度在美印贸易谈判中提出 “对等原则”,建议对美国钢铁、汽车零部件及药品实施限定数量的零关税,印方官员近期赴美就相关提案进行磋商。而日本的谈判进程则较为坎坷,美方早前拒绝了日方提出的 “全面豁免 10% 对等关税” 及 “特定国家关税例外” 请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中美达成部分关税协议后,局势出现微妙变化:日本被曝在谈判中以 “是否继续购买美债” 作为谈判筹码,而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冲突后态度趋于强硬,宣布对美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,与其早期的妥协姿态形成反差。

美印特殊关系的形成,与两国资本的深层勾连密不可分。美国独立初期,“东印度公司旗帜” 是星条旗的设计原型,1773 年的 “波士顿倾茶事件” 更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税政策引发,凸显美国资本与殖民贸易的历史渊源。1947 年印度 “非暴力独立” 的背后,也有美国资本势力的推动,英国殖民管理权的退出,实则是为在印美资集团解除制度束缚,这些资本与美国建国初期的商业体系紧密相连。

当前,美印资本渗透进一步加深,大量印度裔高管进入美国科技企业核心层。美国试图将印度打造成 “对抗中国的战略支点”,在此定位下,印度在关税谈判中呈现 “先软后硬” 的态势:初期提出零关税试探,后期以 “报复措施” 制造博弈表象,实则为承接中国转移产能预留政策空间。数据显示,印度手机产能已从依赖进口转向以本土供应为主,部分企业正计划开展出口业务,这与美国推动的 “供应链多元化” 战略高度契合。

与美印的 “资本同质性” 不同,美日关系呈现 “有条件依附” 特点。1945 年日本 “有条件投降” 保留了关键制度框架,《波茨坦公告》明确 “保护日本私人财产”“维持工业基础”,使得三菱、三井等财阀体系得以延续。这种历史遗留结构,导致美日资本既有从属关系,又存在竞争张力。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经济登顶全球第二时,美国通过《广场协议》等手段对其进行遏制;如今,日本半导体材料、汽车零部件仍占据全球高端市场,与美国本土产业形成潜在竞争。

在对华战略上,美日目标存在明显差异。美国试图通过印度构建 “中国产能替代链”,而日本更关注如何维持对美出口优势。中国产业升级正逐步替代日本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,这种 “被替代焦虑” 促使日本在关税谈判中强化对美市场依赖,同时试图以 “美债持有量” 作为谈判筹码,凸显其 “仆从国” 身份下的有限博弈空间。

一些细节体现出美印特殊的互动模式。近期印巴冲突期间,印度国内社交媒体上关于冲突的真实报道遭大规模删除,即便涉及印度政府 “威胁抓人” 的指控也被过滤。这种 “信息茧房” 的构建,与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平台在印内容管控直接相关,凸显美国对印度舆论场的隐性影响力。反观日本,由于本土互联网生态相对独立,类似的信息操控难度明显更高。

从产业竞争角度看,美国对印度的 “战略容忍度” 与其人口红利密切相关,14 亿人口的潜在市场与低成本劳动力,被视为对冲中国制造业优势的关键。而日本因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力成本高企,难以承担 “替代中国” 的角色,其产业定位更偏向 “美国供应链的高端补充”。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关税政策上:美国对印度的 “报复措施” 实际影响有限,对日本的技术壁垒与市场准入限制则更具实质性。

中国企业在印遭遇的 “监管突袭”,如小米、OPPO 等遭资产冻结,也折射出美印资本的合谋逻辑,表面是印度政府的 “保护主义”,实则是美资通过政策工具收割中资在印利益。相比之下,日本企业在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市场竞争,而非系统性政策风险,进一步印证两国在美战略版图中的不同地位。

美国对日本与印度的关税政策差异,本质是资本亲疏关系与地缘战略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:对印度,以 “资本共同体” 为基础,构建 “低成本产能备份”;对日本,以 “制度性依附” 为框架,维持 “高端产业配套”。这种差异化策略,既延续了殖民时代的资本网络遗产,也反映出全球化变局中 “供应链重构” 的权力逻辑。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不断推进,美印日三角博弈的未来走向,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秩序重组的重要窗口。



上一篇:修车师傅忠告: 这5种小毛病不及时处理可能报废发动机
下一篇:新型水性粘结剂革故鼎新,赋能新蓝海_负极_电池_电极

Powered by AG体育官方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